军报高编的情愫与担当
时间:2022-12-05 14:18 来源:未知 作者:雨菲 阅读:次
农村日报讯:
品味原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卜金宝《八路军抗战地标庙前渡》,也品到了作者的情愫与担当。
该文围绕“庙前渡”展开,为收集八路军东渡线索,卜金宝不放弃现成资料的利用,也就踏入了解放军档案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山西省博物馆、江西古田会议旧址、内蒙古百灵庙抗战遗址、广西百色起义纪念馆的门槛,天之南、海之北地穿梭于神州大地。他也足入高楼深宅、穷巷僻壤,在打捞着散在多处的记忆碎片,追寻有价值的线索。收到的结果是:“综合对大量文献及采访记录的查证,得出一个结论:庙前渡口,堪称八路军的抗战地标。”
(2021年10月13日,卜金宝寻(右三)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2021年9月23日,卜金宝(右)访百灵庙抗战纪念馆)
“地标”认定了,建立纪念馆的必要性也就植入人心!那么多汗水没有白流,那么多鞋底磨破也值。对于建立纪念馆的意义,作者在四个方面将自己内心坦直地掏了出来,其浅层是让内文与标题紧扣一起,深层意义在于扭转人们对庙前渡的“忘却”,并唤醒后人的密切关注,也给参与并反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著名作家阮章竞一个交待,让离世二十多年的在天之灵不再遗憾、不再叹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言简意赅的归结:“留住八路军东渡黄河北上抗战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就是不忘初心,赓续红色血脉。”浓墨重彩画的龙,在这里点了睛。
可书可赞的,在于他搜集了诸多资料:首先,《陈赓日记》是一种踏破铁鞋也难得的“得到”。它的价值不可估量,缘于属于世界的唯一,也缘于它是一位将领视角下当时的“真实”:“他写的第一件事就是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之后,从陕西韩城芝川镇东渡黄河,在庙前渡口上岸。当时,他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旅长,日记详细记录了上岸时间、地点,以及上岸后开赴抗日前线的路线等。”日记,是一种同步记载,可避免事后回忆时的张冠李戴与记忆模糊后的差三错五,连具体日子都确凿无误,属于第一手材料中真实率最高的“珍宝”。其次,抢救了一大批材料。当时的目睹者、见证者均已耄耋,还有98、99岁的,这些老者像风中灯烛,有今日没明日的。寻找他们,再从他们嘴里挖掘出珍宝,是在与时光赛跑、与时机赛跑。晚一步,就会造成天缺一角的遗憾,即使女娲再世也难补得起来。遗憾,被卜金宝的辛勤给堵在了门外。在这场竞技赛中,这位资深媒体人,赢了!终于抢救了很多很多:万荣人目睹了朱德、任弼时、邓小平、左权、刘伯承、贺龙、陈赓等开国元勋带领的八路军三大主力3.2万人在庙前渡上岸,脚踏土路奔赴抗日前线的风采;万荣人也见证了八路军的军纪严明与军民的鱼水之情。这些珍贵的材料,由作者在军事史上着了亮丽的一笔,也为呼之欲出的纪念馆备好了珍贵的“内在”。
退休后的卜金宝能有这样的担当,因素可能多元,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他浓浓的情愫。梳理之,有职业情、军人情、故乡情:
职业情:媒体人有一双慧眼,能对表象敏捷地穿透;有一颗炽心,对有价值的事就扑上去而不松手。曾拜访过300余位开国将军和英模人物,《军报编辑卜金宝15年采访实录:与开国将军话人生》,是他翻山越岭、顶风冒雪得来的;为军内外作报告400余场,《解放军报原高级编辑卜金宝与老干部共话信仰》就将一场报告的精彩,分享给天南海北的官兵,这叫在职媒体人的职业精神。退休后放弃“迈着方步、摇着蒲扇”的悠闲而自找汗流、自找苦吃,就转化为职业情了。为摸清庙前渡八路军行进的踪迹,他别妻离家而在万荣常驻常守了,不这样寝食难安,这种“身不由己”,乃职业情之所系。“2020年底,我接到时任万荣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尉艳梅发来的《关于征集‘八路军东渡黄河北上抗日文物史料的公告’》,”接着,“万荣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王世红打来电话,邀我帮助寻访八路军东渡史料。我说:‘作为家乡一名老兵,义不容辞。’”不“辞”的是什么?是责任、是担当!而“义”则洋溢着情愫!他立即将应诺化为行动,于是“当即找中国军网李东航总编辑”,“在中国军网发布”,这就是效果上的立竿见影!
(2009年5月10日,卜金宝访汪东兴)
(2016年3月,卜金宝(左)访开国元勋徐向前之子徐小岩中将)
(2015年12月22日,卜金宝为新浪网作报告)
军人情:他主持的解放军报老干部专版,面对的是军界离退休干部中的在世者,对于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早已离世的英烈,他有着萦绕心头的惦念,因为他本身就是军人,对军人自一种非军人不备的感情。对此本人就有体会,因我也是军人,尽管退休二十多年军之感情未泯。我和卜金宝未曾谋面,仅仅多年前打过一次交道。前几天当我看到金宝先生发给我的微信后,就萌生了拜读的冲动,读后不可自抑,手头其他工作立即打住,键盘紧敲写体会了。要问何以如此?军人情感所致,就这么简单!卜金宝该文中,那么多高级将领百忙之中能抽出时间接见他,并给了翔实的提供,其中一个原因,同是军人,做的又是军事史料的搜集,这正是众多高级将领情之所愿、情之所盼、情之所乐。
故乡情:卜金宝文章对汾阴后土祠多少年多少载风风雨雨与风风光光的追溯,清晰而准确,从文化层面亮出了它历史的久远与厚重: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侧,“据史书记载:自轩辕黄帝在‘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后土至宋真宗皇帝,先后有8位皇帝共24次在后土祠祭祀,汉武帝刘彻祭祀后土7次,在秋风楼上留下千古绝唱《秋风辞》。”这些内容,都有相对可靠的历史文献为佐证。《汉书•武帝纪》《宋史真宗本纪》以及经过清代大学者戴震补充、完善和修正的《汾阳府志》都有记载。尽管《宋史》因编得粗糙而被视为二十五史中的最“烂”,对《真宗本纪》未敢马虎。上述涉及的“祭祀次数”各典籍记载有出入,乃是史书记载中的“常见”,但历史事件的真实却毋庸置疑。这些分量沉甸甸的史书,不仅印证了卜金宝引用历史材料的缜密与认真,还能看得出他对汾阴后土祠历史的注目是因为它就躺卧在自己家乡故土上,这里就融入了故乡情。前文提到的他接受任务时的“义不容辞”有个前提:“作为家乡一名老兵。”是啊,喝万荣的水、吃万荣的粮、听万荣的蒲剧长大,身上还带着万荣的泥巴,那怕鹏翅飞展九万里也难忘故乡的山山水水!“义不容辞”的一个表现是2021年4月26日,他“采写的《当年万马鸣秋风》在解放军报等多家国字号媒体重磅推出,反映家乡当年对抗战的独特贡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这背后折射的是,他在故乡“奔波近三年”,翻沟穿巷登门拜访,屋前树下促膝长谈。同乡之间有一种自自然然的亲切,便于打开话匣子,七七八八地掏出内心,顺风顺水地从他们口中得到了想要的。一言以蔽之,八路军东渡的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生之故乡、取之故乡了!正如朱德元帅的后人朱新华女士给卜金宝微信所说 “你为家乡做了一件大好事,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史料。非常了不起!”卜金宝作为远方游子,回馈故乡,也该;回馈中洒下诸多汗水,也乐!
(卜金宝(右二)访黄河沿岸的乡亲)
(卜金宝(左四)访八路军东渡的目击者、99岁的柴养元)
传播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传入,在理论探讨上成就卓然,而与实践的结合上尚欠功力。卜金宝的可赞之处在于:一者动用了现成的传播平台《解放军报》,二者利用做报告的形式拓宽传播渠道,三者参与新传播平台的搭建,四者进行了大量的信源追寻。如果纪念馆建成。又为万荣县庙前渡的信息传播增添了双翼。
作者简介:杨若文, 196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退休前为武警工程大学教授(编审)。出版著作十多部,其中两部被部分大学选为教材。发于《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华读书报》以及杂志《今传媒》《西部学刊》等的学术论文150余篇,内容涉及到文学、语言、历史、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多个学科,其中在古代汉语、报刊现状与报刊批评、古典小说等方面研究的论文产生了较大影响。十多年前提出并论证的新闻情感信息传播,如今已成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上下册与《宫灯》,发表过少量散文与短篇小说,现为文学期刊《华文月刊》“华文观察”专栏作者。
品味原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卜金宝《八路军抗战地标庙前渡》,也品到了作者的情愫与担当。
该文围绕“庙前渡”展开,为收集八路军东渡线索,卜金宝不放弃现成资料的利用,也就踏入了解放军档案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山西省博物馆、江西古田会议旧址、内蒙古百灵庙抗战遗址、广西百色起义纪念馆的门槛,天之南、海之北地穿梭于神州大地。他也足入高楼深宅、穷巷僻壤,在打捞着散在多处的记忆碎片,追寻有价值的线索。收到的结果是:“综合对大量文献及采访记录的查证,得出一个结论:庙前渡口,堪称八路军的抗战地标。”
(2021年10月13日,卜金宝寻(右三)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2021年9月23日,卜金宝(右)访百灵庙抗战纪念馆)
“地标”认定了,建立纪念馆的必要性也就植入人心!那么多汗水没有白流,那么多鞋底磨破也值。对于建立纪念馆的意义,作者在四个方面将自己内心坦直地掏了出来,其浅层是让内文与标题紧扣一起,深层意义在于扭转人们对庙前渡的“忘却”,并唤醒后人的密切关注,也给参与并反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著名作家阮章竞一个交待,让离世二十多年的在天之灵不再遗憾、不再叹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言简意赅的归结:“留住八路军东渡黄河北上抗战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就是不忘初心,赓续红色血脉。”浓墨重彩画的龙,在这里点了睛。
可书可赞的,在于他搜集了诸多资料:首先,《陈赓日记》是一种踏破铁鞋也难得的“得到”。它的价值不可估量,缘于属于世界的唯一,也缘于它是一位将领视角下当时的“真实”:“他写的第一件事就是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之后,从陕西韩城芝川镇东渡黄河,在庙前渡口上岸。当时,他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旅长,日记详细记录了上岸时间、地点,以及上岸后开赴抗日前线的路线等。”日记,是一种同步记载,可避免事后回忆时的张冠李戴与记忆模糊后的差三错五,连具体日子都确凿无误,属于第一手材料中真实率最高的“珍宝”。其次,抢救了一大批材料。当时的目睹者、见证者均已耄耋,还有98、99岁的,这些老者像风中灯烛,有今日没明日的。寻找他们,再从他们嘴里挖掘出珍宝,是在与时光赛跑、与时机赛跑。晚一步,就会造成天缺一角的遗憾,即使女娲再世也难补得起来。遗憾,被卜金宝的辛勤给堵在了门外。在这场竞技赛中,这位资深媒体人,赢了!终于抢救了很多很多:万荣人目睹了朱德、任弼时、邓小平、左权、刘伯承、贺龙、陈赓等开国元勋带领的八路军三大主力3.2万人在庙前渡上岸,脚踏土路奔赴抗日前线的风采;万荣人也见证了八路军的军纪严明与军民的鱼水之情。这些珍贵的材料,由作者在军事史上着了亮丽的一笔,也为呼之欲出的纪念馆备好了珍贵的“内在”。
退休后的卜金宝能有这样的担当,因素可能多元,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他浓浓的情愫。梳理之,有职业情、军人情、故乡情:
职业情:媒体人有一双慧眼,能对表象敏捷地穿透;有一颗炽心,对有价值的事就扑上去而不松手。曾拜访过300余位开国将军和英模人物,《军报编辑卜金宝15年采访实录:与开国将军话人生》,是他翻山越岭、顶风冒雪得来的;为军内外作报告400余场,《解放军报原高级编辑卜金宝与老干部共话信仰》就将一场报告的精彩,分享给天南海北的官兵,这叫在职媒体人的职业精神。退休后放弃“迈着方步、摇着蒲扇”的悠闲而自找汗流、自找苦吃,就转化为职业情了。为摸清庙前渡八路军行进的踪迹,他别妻离家而在万荣常驻常守了,不这样寝食难安,这种“身不由己”,乃职业情之所系。“2020年底,我接到时任万荣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尉艳梅发来的《关于征集‘八路军东渡黄河北上抗日文物史料的公告’》,”接着,“万荣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王世红打来电话,邀我帮助寻访八路军东渡史料。我说:‘作为家乡一名老兵,义不容辞。’”不“辞”的是什么?是责任、是担当!而“义”则洋溢着情愫!他立即将应诺化为行动,于是“当即找中国军网李东航总编辑”,“在中国军网发布”,这就是效果上的立竿见影!
(2009年5月10日,卜金宝访汪东兴)
(2016年3月,卜金宝(左)访开国元勋徐向前之子徐小岩中将)
(2015年12月22日,卜金宝为新浪网作报告)
军人情:他主持的解放军报老干部专版,面对的是军界离退休干部中的在世者,对于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早已离世的英烈,他有着萦绕心头的惦念,因为他本身就是军人,对军人自一种非军人不备的感情。对此本人就有体会,因我也是军人,尽管退休二十多年军之感情未泯。我和卜金宝未曾谋面,仅仅多年前打过一次交道。前几天当我看到金宝先生发给我的微信后,就萌生了拜读的冲动,读后不可自抑,手头其他工作立即打住,键盘紧敲写体会了。要问何以如此?军人情感所致,就这么简单!卜金宝该文中,那么多高级将领百忙之中能抽出时间接见他,并给了翔实的提供,其中一个原因,同是军人,做的又是军事史料的搜集,这正是众多高级将领情之所愿、情之所盼、情之所乐。
故乡情:卜金宝文章对汾阴后土祠多少年多少载风风雨雨与风风光光的追溯,清晰而准确,从文化层面亮出了它历史的久远与厚重: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侧,“据史书记载:自轩辕黄帝在‘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后土至宋真宗皇帝,先后有8位皇帝共24次在后土祠祭祀,汉武帝刘彻祭祀后土7次,在秋风楼上留下千古绝唱《秋风辞》。”这些内容,都有相对可靠的历史文献为佐证。《汉书•武帝纪》《宋史真宗本纪》以及经过清代大学者戴震补充、完善和修正的《汾阳府志》都有记载。尽管《宋史》因编得粗糙而被视为二十五史中的最“烂”,对《真宗本纪》未敢马虎。上述涉及的“祭祀次数”各典籍记载有出入,乃是史书记载中的“常见”,但历史事件的真实却毋庸置疑。这些分量沉甸甸的史书,不仅印证了卜金宝引用历史材料的缜密与认真,还能看得出他对汾阴后土祠历史的注目是因为它就躺卧在自己家乡故土上,这里就融入了故乡情。前文提到的他接受任务时的“义不容辞”有个前提:“作为家乡一名老兵。”是啊,喝万荣的水、吃万荣的粮、听万荣的蒲剧长大,身上还带着万荣的泥巴,那怕鹏翅飞展九万里也难忘故乡的山山水水!“义不容辞”的一个表现是2021年4月26日,他“采写的《当年万马鸣秋风》在解放军报等多家国字号媒体重磅推出,反映家乡当年对抗战的独特贡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这背后折射的是,他在故乡“奔波近三年”,翻沟穿巷登门拜访,屋前树下促膝长谈。同乡之间有一种自自然然的亲切,便于打开话匣子,七七八八地掏出内心,顺风顺水地从他们口中得到了想要的。一言以蔽之,八路军东渡的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生之故乡、取之故乡了!正如朱德元帅的后人朱新华女士给卜金宝微信所说 “你为家乡做了一件大好事,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史料。非常了不起!”卜金宝作为远方游子,回馈故乡,也该;回馈中洒下诸多汗水,也乐!
(卜金宝(右二)访黄河沿岸的乡亲)
(卜金宝(左四)访八路军东渡的目击者、99岁的柴养元)
传播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传入,在理论探讨上成就卓然,而与实践的结合上尚欠功力。卜金宝的可赞之处在于:一者动用了现成的传播平台《解放军报》,二者利用做报告的形式拓宽传播渠道,三者参与新传播平台的搭建,四者进行了大量的信源追寻。如果纪念馆建成。又为万荣县庙前渡的信息传播增添了双翼。
作者简介:杨若文, 196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退休前为武警工程大学教授(编审)。出版著作十多部,其中两部被部分大学选为教材。发于《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华读书报》以及杂志《今传媒》《西部学刊》等的学术论文150余篇,内容涉及到文学、语言、历史、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多个学科,其中在古代汉语、报刊现状与报刊批评、古典小说等方面研究的论文产生了较大影响。十多年前提出并论证的新闻情感信息传播,如今已成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上下册与《宫灯》,发表过少量散文与短篇小说,现为文学期刊《华文月刊》“华文观察”专栏作者。
(责任编辑:雨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