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石雕文化的推广者:青田县山口石雕厂
浙江青田县所产的优质叶腊石,又叫青田石,质地温润,脆软相宜,色彩丰富,花纹奇特,既是篆刻艺术的最佳印材,又是石雕艺术的理想石料。以青田石为材料的青田石雕历史悠久,题材广泛,鱼虫花鸟、山水人物皆有,均精雕细刻,神形兼备。青田石雕是全国首个取得石头类“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田县山口石雕厂前身为始办于1936年9月的山口图书石刻合作社,是青田石雕行业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著名老字号品牌,也是青田石雕人才成长的文化摇篮,也孕育出林如奎、倪东方、林福照等多位石雕艺术大师,是青田石雕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里程碑。如今,山口石雕厂在掌门人陈勇华的带领下,致力于青田石雕文化推广,实施“石雕创新+文化引领+经纪人”跨界结合,成为青田石雕行业发展“注魂、赋能、立根”的大引擎。
青田石之缘
青田石雕的背后有着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和悠久的人文历史,青田石自古被文人大量用作“雕刻图书印记”,所以在青田出产青田石的矿山统称为“图书山”,青田石为“图书石”,青田石雕为“雕图书”。
青田石的发现和青田石雕起源的确切年代,由于史料贫乏,实难定论。但是,根据出土文物,早在崧泽文化时期,青田石就被人类所利用,雕作装饰品。如2006年在浙江湖州出土发现的青田石制品“青田璜”,距今已约5000年的历史。
唐、宋时期,青田石雕创作题材和技艺有突破性的进展。五代时期,题材走向广泛,成为宗教活动用品。南宋时,浙江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域。此时,与青田毗邻的温州经济发达,是主要对外贸易的口岸之一,两地因有瓯江相连,水运十分便利,由此带来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青田石雕也有了较快发展,各种文房雅具、香炉、小件玩物成为商品,流通于市。
元、明时期,青田石雕已具较高的圆雕技艺水平。从元代赵孟頫“始取灯光石作印”到明代中叶文彭、何震成为明清流派篆刻辉煌业绩的开拓者,开辟了明清篆刻艺术昌盛局面。此时的青田石除大量制作石章外,还普遍应用于雕刻文房用具以及石碑、香炉、佛像等宗教物品,还有人将青田石雕刻成首饰贩卖。
清代,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数开海禁,设立海关,组成外贸专职机构,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日渐扩大,从而促进了工艺美术的繁荣与发展,青田石雕也出现大批侧重观赏的陈设艺术品,不仅供民间选用,而且进入宫廷为帝王享用,并远销海外。
青田石雕在清朝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的创作风格从丰富的实用工艺品开始转向大批侧重观赏的陈设品。清康熙《青田县志》将青田石称为“图书石”,列入《物产志·货类》。光绪《青田县志》中有一首《方山采石歌》写道:“方山石,石何奇,巧匠斫山手出之。大者仙佛多威仪,小者杯杓几案施。精者篆刻蟠蛟螭,顽者虎豹熊罴狮。”从中足见当时创作题材之广泛而丰富。
清朝篆刻艺术,风格各异,派支繁衍,成为专门之学,特别是清朝碑学盛行,碑学书家无不兼擅篆刻,追捧青田石。在《西泠后四家印谱》中,收录了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四家的印344方,其中青田石216方。清朝历朝皇帝普遍喜爱青田石章,特别是乾隆皇帝收藏的青田石章就达190余方。1790年,大臣金简、和珅集乾隆御制诗文中有“福”“寿”字样的句子,采用青田石镌制的“宝典福书”“元音寿牒”两套印章,每套各60枚,分上下两层装在紫檀木匣内,作为乾隆皇帝的寿礼。这些印章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朝小型玩赏性雕塑及工艺装饰雕塑延续明代以来的繁荣发达势头,石雕造型更趋于精美,尤其是清乾嘉以后的青田石雕作品,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出国求“石”机
近代以来,青田石雕销售市场从国内转向远销海外,青田人“投石问路”,成为“一代一路”的最早先行者和实践者。根据1925年英文版《中国年鉴》刊载:“前在17、18世纪,就有少数国人循陆路经西伯利亚前往欧洲从商(莫斯科最多),初期前往者以浙江青田籍人为多,贩卖青田石制品。”同治三年(1864),青田方山人杨灿勋乘船横渡鳊洋,过非洲好望角,运青田石雕产品远销英国。光绪初年,山口村林茂川,更新石雕品种,销往欧洲,颇受欢迎。山口村著名艺人林茂祥,亦于光绪年间(1875—1908),镌销石雕于美国旧金山等地。其作品维妙维肖,独具一格,深受国外人士赞赏。光绪十八年(1892),“有山口村民季兆等7人贩卖石雕,自南洋群岛及印度一带销售,辗转至法兰西境,营业日见发达。嗣后群相效法,纷纷出洋贸易为能,视远历重洋如旭村市。”
对此,邹韬奋在《在法国的青田人》一文中更有生动记述:“最初在前清光绪末年,有青田人某甲因穷苦不堪,忽异想天开,带着一担青田所仅有的特产青田石,由温州海口而飘流至上海,想赚到几个钱以维持生活,结果很不得意,不知怎的竟得由上海漂流到欧洲来,便在初到的埠头上的道路旁,把所带的青田石雕成的形形式式的东西排列出来。欧洲人看见这样从来未见过的东西,有的也被唤起了好奇心,问多少价钱,某甲对外国话当然是一窍不通,只举出几个指头来示意,这就含混得厉害了!有时举出两个手指来,在他也许是要索价两毛钱,外国人也许就给他两块钱。这样一来,不久他便发了小财。这个消息渐渐地传到了他的本乡,说贫无立锥之地的某某,居然到海外发了洋财,于是陆陆续续冒险出洋的渐多,不到十年,竟布满了全欧!最多的时候有三四万人,现在还有两万人左右,在巴黎一地就有近两千人。”
青田在向外输出石雕产品的同时,也将石雕作品选送参加国内外展览或是国际性的工艺美术赛事。1853年青田石雕在南美路易斯赛会首次参加国际展出并获奖。光绪二十五年(1899),法国举办“巴黎赛会”。青田旅法华侨与筹办赛会使团交涉,获准“青田之石货许置会亭趸售”。光绪三十年(1910),美国举办“圣路易博览会”,有青田侨民在会场开设青田石店,陈列青田石雕。宣统二年(1904),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青田石雕有四名艺人获奖,分别为林仁春的《刻竹林七贤石屏》、陈石卿的《刻石寿星·龙凤山笔架》、林晋卿的《刻石十锦杯屏风》、金针(缄)三的《青田石雕器》等。
海外争佳绩
青田石雕在国内外声誉的增长和海外销路的开拓,大大促进了石雕技艺和生产的迅速发展。
这个时期,青田石雕处于实用观赏品阶段,以实用品为主,出现许多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实用艺术品和部分纯观赏艺术品,同时造就了一批大国名匠。名艺人周芝山创作的花卉作品《梅鹤大屏》《瓜盒》《牡丹瓶》等12件作品和金针三的《青田石雕刻小屏风》,代表青田石雕首次在国际级的“万国巴拿马赛会”荣获工艺美术最高奖——银牌奖章。诚如陈琪在《青田石雕参加巴拿马赛会说明书》记载有对青田石雕获奖作品的具体评价:“每制一精品,切磋琢磨之工,非经年累月不成,能者又有随机应变之巧。譬如刻一松树,外层常石,里面忽见一白冻,即刻为白鹤或明月,见一红冻,即刻为红日,见一黑冻或苍冻,即刻为乌鸦、山鼠之类。变化之妙,在于其人。”
1915年,美国因巴拿马运河开掘成功,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又称“万国巴拿马赛会”),赛会从2月20日至12月4日,历时280余天。与会者31国,商贾20余万家,观众达1900多万,堪为世界空前之盛会。该年恰好是青田阜山人陈琪被袁世凯政府任命被为中国监督和筹备局局长,借此浙江巡按使公署批准青田石雕艺人周芝山等集资成立翕和美术公司,购办青田石货,运美国参加巴拿马赛会。
此后,青田石雕生产迅速发展。据《青田县志》记载,清朝末年,青田各地石雕艺人约1000多人,其中有一批著名艺人各有专长,如尹阿岩的人物、金精一的山水、张仕宽的葡萄山、金南恩的浅刻、董瑞丰的梅花、金叶的牡丹等作品均颇负盛名。他们在艺术上更趋成熟,已十分重视对石料俏色的利用。
至民国初年,青田出现了一批专门营销青田石雕的“花旗客”。该时期青田石雕外销的地区主要为欧洲、美洲和亚洲各国,尤以英国和美国最多。“花旗客”们从青田到温州百余里有小汽船可通,温州至上海,再从上海换船放洋,辗转欧美、南洋和其他大商埠。据1931年《工商半月刊》统计,在青田山口村曾设有专门收购“花旗货”的石雕商行,销往国外的石雕以实用品为主,采用普通石料,雕刻粗放,价格低廉,产品有书夹、台灯、花樽、烟灰盒、雪茄烟盒、笔架、名胜风景等等,成批装箱运至美国。年发石雕数量多达2500箱,每箱头等货值洋一百元,次者值洋四五十元。随着青田华侨将大批的石雕输往五湖四海,世人从此了解中国,继而认识了这些精美绝伦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品。至抗日战争爆发,海运受阻,外销几乎断绝,国内销路也受到严重影响。大多数艺人被迫改行转业,乃至流落异乡,石雕生产的艺人所剩无几。
青田石雕成长之路
1907年,为了普及和提高石雕技艺,石雕艺人林赞卿曾创办了以学习石雕技艺为主体的“贫民习艺所”,使石雕工艺在贫民中得以普及。1910年,“改进图书石雕刻技艺局”在山口设立,聘请良工传授雕刻技艺,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提高,使青田石雕技艺在短期内有长足的进步。1913年,山口周芝山独资创办手工传习所,在教习石雕技艺的同时,还附设方言、中文简易班。这是周芝山的独到之处,只有提高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才能提高他们对艺术的理解、领悟、鉴赏和创新能力。1936年6月16日,石雕艺人们在山口林氏宗祠成立青田县图书石业工会,9月,更名成立山口图书石刻合作社,会员有262人。
新中国刚成立后,百废俱兴,百业待兴。中央政府对传统工艺美术提出“保护、发展、提高”的政策方针,当时的山口村支部书记林如奎12岁跟随父亲林松年学习石雕,专攻笔插、笔架、小猴子,再到复杂的山水、花卉等,20岁时技法已相当娴熟,在当地颇具名气。林如奎积极响应党中央“抢救遗产,继承传统”的号召,组织艺人归队就业,恢复发展石雕生产,带领群众走上合作化和力抓石雕生产的发展道路。1954年,他带领35位石雕艺友成立了青田县首个石刻小组;在“文昌阁”成立了青田石雕首个石刻生产合作社;之后,成立了“山口信用合作社”和“山口供销合作社”,为建立青田石雕厂奠定了基础。合作社迅速发展,林如奎也锐意改革,整理改进数千年历史的青田石雕技艺,完善石雕工具和工艺流程;在选料布局上,提倡采用按料选题和按题选料的做法;总结发明了“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从表到里、从高到低”的打坯新法;对镂雕、圆雕、浮雕、线刻等表现手法进行系统探索和总结提高,一系列整改措施促使社员技艺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提高了合作社的生产力,拓展了青田石雕的整个市场销路。
1955年6月至1956年9月,青田县人民政府拨出部专款,扶持、恢复和发展石雕生产,组织青田石雕艺人归队就业,成立了山口、鹤城镇、油竹、方山4个石刻小组和生产合作社,全县石雕从业人员500人左右,形成了山口擅长花鸟雕刻、鹤城镇擅长山水雕刻、油竹擅长人物雕刻、方山擅长器皿雕刻的石雕种类生产分布格局。年产值20多万元。1958年12月,山口、鹤城、油竹、方山4个石刻生产合作社都转为地方国营企业,山口石刻生产合作社改为青田县山口石雕厂,林如奎担任首任厂长,1960年10月,又重新转为县属集体企业。
山口石雕的蓬勃发展
青田县山口石雕厂成立后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方式和手段,重视培养技艺人才。1956年前后各厂招收了一批青年艺徒。之后,选送了10多名优秀艺人和青年学徒到浙江美术学院民间工艺系、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间艺人训练班深造;也有艺人到辽宁、云南、杭州等地,甚至到国外阿尔巴尼亚、日本等国,传授雕刻技术,帮助外地发展玉石雕刻,传播青田石雕技艺。这一阶段,青田石雕的技艺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涌现出许多优秀艺人和优秀作品。1956年7月,厂长林如奎被评为青田石雕名艺人,这是全省工艺美术行业中首次名艺人评选,对推动老艺人传艺、青年人学艺产生重大影响。林如奎以他纯熟的镂雕技法,雕刻了反映农业丰收的现实题材作品《高粱》以及以毛泽东诗词为题材的《咏梅》,是继《葡萄山》之后,运用传统花卉技艺表现时代新意的佳作。
上世纪六十年末代到七十年代,强调“突出政治”,创作题材以“红色题材”为主,产生了一批划时代意义的“红色经典”。艺人分配到一块好的石料后,反复观察思考,又经过多人的讨论后确定题材,在打坯的过程中还需征求他人的意见,还要组织艺人进行成品和半成品的观摹交流,即小型展览,分析好在那里,不够的地方在那里,得到启发。最得益的是半成品,及时修改、补救,以达到求质量的目的。
1971年至1972年期间,周恩来总理和国务院其他领导人,提出要加速发展工艺美术品生产,扩大出口的重要指示,青田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渐恢复青田石雕厂的生产、成立青田县工艺美术公司,统一管理全县的石雕供产销工作,产销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青田山口石雕厂出品的《更喜岷山千里雪》《咏梅》《高粱》等作品参加1972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受到好评。《红旗》杂志发表了《更好地发展工艺美术生产》一文,文中评价了青田石雕《更喜岷山千里雪》《咏梅》。《人民日报》在以“推陈出新,繁荣工艺美术创作”为题一文中,赞誉青田石雕《高粱》是花卉瓜果题材推陈出新的佳作。由此,青田石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一批中青年艺人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1978年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有张梅同的《葡萄山》《松鼠葡萄》和林如奎的《高粱》被选入大型画册《中国工艺美术》。当邓小平参观工艺美术展览,看到倪东方创作的《谷子》,禁不住赞扬:“青田石雕俏色用得好!”同年5月,中国领导人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时,将名艺人林耀光创作的《群马》作为国礼,赠送给金日成主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新形势下,青田石雕的生产有了新的发展。青田石雕行业从过去依赖集体,改变为自主产销,出现了众多的石雕专业户。传统的具有规定的造型、规格和统一价格的“普及品”不利于艺人因材施艺的发挥艺术创造精神,不利于充分利用石料,开始逐渐消失,代之以基本生产无固定规格的“精刻品”,一般不再考虑产品的实用功能,不再受一般工艺品“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原则”制约,而逐步完善“特种工艺品”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青田石雕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一批石雕艺术家更趋成熟,创作作品无论是雕刻水平、风格塑造、情趣意境,都达到了美轮美奂的程度,在历届全国评比中赢得了极高声誉:1982年8月,在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大会上,青田石雕荣获国家“银杯奖”。林如奎的《高粱》、周百琦的《春》、倪东方的《秋》荣获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1984年4月,在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中,林耀光的《千里雄风》荣获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1985年7月,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中,留秀山的《葡萄山》荣获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1986年9月,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中,倪东方的《秋菊傲霜》荣获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并被确定为珍品,由国家征集收藏。
新时代的新使命
历史进入上世纪90年代,青田石雕创作不仅延续了发展的良好势头,行业体制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在生产形式上,山口石雕厂在政府指导下进行了改制,重新以家庭作坊形式进行生产,以师带徒的传统方式使雕刻队伍迅速状大。青田县工艺美术公司也完成了改制,由青田石雕行业办公室履行管理职能,以加强青田石雕市场管理,引导和促进石雕行业的健康发展。2010年,石雕行业办更名为青田石雕产业保护和发展局,全面负责青田石雕产业的保护和发展。
近一个世纪以来,青田县山口石雕厂为中国石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十大杰出的贡献:它留下了现在青田石博物馆乃至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大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青田石雕经典作品;凡国家指定赠送外国元首的、涉及石雕类的重要国礼有很多由青田县山口石雕厂制作;它是横跨青田石雕计划产品时期和创作创新作品时期的分水岭;培养了一大批像林如奎、周百琦、倪东方、牛克思、林观博、张爱光、陈小甫等一大批顶级大师和艺术精英;它是青田石雕创作、创新的风向标,由它出产的石雕作品代表了青田石雕行业最高艺术水准;是一家曾连续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百花奖”的最多文化企业;是首次将青田石雕作品推上国家邮票,向全世界公开发行的厂家;是拥有国石资源和工美术大师人才资源份额最多的石文化企业。
2019年8月27日,著名侨领、企业家陈勇华重组恢复青田县山口石雕厂企业化生产,并出任董事长兼第四任厂长。陈勇华兼备“侨石”两种身份,曾经投身军旅,创业海外,事业有成,报效桑梓,同时他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爱庭的关门弟子。陈勇华对家乡石雕文化产业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并长期付诸行动,重组“老字号”山口石雕厂,他正赶上青田石雕行业迈入从业人员最多、产业规模最大、产销量最高、精品最丰富的黄金时期,2006年,青田石雕荣登“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获得“十大地理标志区域品牌”殊荣,被正式列入浙江省“四个一批”重点文化产业。2008年,被授予浙江省著名商标,被列入浙江省文化厅首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传承保护项目。
陈勇华通过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山口石雕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石雕创新+文化引领+经纪人”跨界结合,成为青田石雕行业发展“注魂、赋能、立根”的大引擎,迅速形成了一支以中国工艺美术名师为首,众多浙江省工艺美术名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和中级工艺美术师组成的创作队伍,陈勇华带着他们的作品开展青田石雕全国巡回展,让石雕告诉世界,中国有个青田。他的梦想不仅仅是传承、发展、创新,而是注魂、赋能、立根,以“丽水之赞”,“青田担当”,讲好青田石雕故事,传播好青田声音。(文/半龛)
(责任编辑:水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