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竹迹•科技竹学•人造竹屋
第一次带美国孩子到东方绿舟,我被深刻地上了一节“文化课”!
营地活动前,蔡老师告诉我,她和绿舟科学老师们精心准备了一堂有中国韵味的自然造物课。我本以为是一节普通的创意手工,没想到现场却是一个工程工地——共筑林间竹屋。这堂课的内容超出了我的预期,融合文学、数学、力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的,完美展现了项目制学习的深度与趣味,过程中甚至还融入了国际比较,让我和美国师生惊叹不已,连呼“Great”。
竹子的文学之美
课程一开始,科学老师柴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近竹子。“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书者竹纸”,非常形象地向中美学子们讲述出了竹子自古以来在中国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与文化价值。让孩子们在感受竹子的实用性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学中的竹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数学的精妙应用
在了解竹子的文化内涵后,孩子们开始尝试搭建小屋。老师们没有直接教步骤,而是引导大家观察和思考。柴老师用数学原理解释如何计算地钉的位置,如何找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如何让每一根竹子之间形成平衡。这堂“实战数学课”帮助孩子们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也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竹林里的力学体验
林间营造需要建筑主材竹子,当孩子们走进竹林亲手选材并砍伐时,大家才知道竹子并不是随便砍下就能用,砍竹子的角度和力量都需要精准把握。科学老师们亲自演示如何用最巧妙的力气砍下竹子,又如何保留竹子的完整性和韧性。一次竹林砍伐让孩子们从中明白了力学原理在实际操作中的重要性,旁听的我深感这种教学远比在课堂上听讲更有作用和意义。大家现学现用,非常直观有效。
材料学与竹子的独特韧性
当有学生问到为什么选择竹子而不是木材或其他材料?柴老师顺势详解了一下竹子的特性:它既轻便又结实,富有韧性,能够保持良好的弯曲度,是搭建造型竹屋的理想材料;同时,竹子还是植物界中固碳能力最强的材料,且再生性强。这一段讲解将材料学的知识与实际用途紧密结合,孩子们在懵懂中不仅明白了竹子本身所传递的诸多知识,也真实接触到了材料学中无穷奥妙。
中国匠心,文化无声
竹屋营造搭建的过程,不仅是一次手工制作,更是一场对中国传统智慧的深刻体验。从竹子的文化象征到科学实践,绿舟老师用最质朴的材料和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匠心精神,不是书本能完全传达的,而是在与材料和自然的对话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孩子们的心里。
十年后的期待
只有短短2天的时间,活动匆匆结束了,中美少年们竹Ai之屋(American idea和Chinese idea 的融合)还来不及做最后的优化,已如一件艺术品静静伫立在东方绿舟地球村的树林间,沐浴在散落的阳光下。设想十年后,当这些美国学生再次回到东方绿舟,看到自己亲手参与营造的小屋,找见写在竹片竹梁上的祝福与签名,他们会想起这堂特别的“文化课”,想起第一次吃笋,第一次见识竹子的韧性、想到造屋过程中体会到的数学的精妙、力学的巧妙运用,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好的文化课在民间,最深刻的体验在营地。竹屋的搭建,是一堂融文学、科学与匠心于一体的课程,更是孩子们与中国文化的一次美好相遇。
2024年11月21日
(责任编辑:麦穗儿)